首页 > > 赤子精神 > 史历:一个善意的奖项——赤子诗歌奖

一个善意的奖项

——赤子诗人奖

 

作者:史历

 

    几年前,一次和朋友聚会,游目骋怀,博古喻今,聊起当代诗坛。我主攻当代艺术,偶尔也写写诗歌,和文人雅士畅叙,甚是感慨。可对于当代诗坛,越发感觉乱象丛生:“五四”新文化运动之后,现代诗歌日益茁壮,至8090年代为高峰,进入新世纪之后,反而突然堕落。这是个很奇怪的现象,值得仔细研究,在此我不便一一赘述,只提点实际问题,希望能有所帮助。因在省作协《诗选刊》帮忙之故,看了大量诗歌,而多是千篇一律,盖上名字,看不出谁写的,诗歌完全丧失个性,有独到见解的也只是凤毛麟角。艺术贵在独特和创新,所以,诗坛应多挖掘、鼓励那些有思想的诗人。

    造成诗歌丧失个性原因之一,我认为是:现在诗人多在模仿官方和学院里的一些滥觞技巧,讲风花雪月的小痛痒,自欺欺人,无关真实感受,以致太煽情、太做作、大有语不煽情死不罢休之势,诗人在假大空里呻吟,从而只能伪装出一个又一个“繁华似锦的高潮”。而那些所谓心灵鸡汤的东西,则产生于诗人对诗歌意义的不明晰,他们逃避生活,逃避现实,宁为盲从者,同时也制造致幻剂,麻醉人民群众。丧失独立性的诗人们唱着靡靡之音,侵蚀人民的骨头,为讨好上层建筑和大众口味说些违背良心的话,只顾眼前利益,失去了诗人的“赤子之心”,被毒虫蛰、猛兽据、攫鸟搏,越来越腐朽、堕落。

    而在一个语言如此腐朽、社会退回到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的时代,一个关于真诗人的议题必然要被提出,诗人何为?我认为,保持其赤子情怀,这是诗人被赋予的永恒意义。于是,中国防灾网创办了这个善意的奖项,其初衷即是鼓励那些仍在坚守的真诗人。赤子之于诗人,即精神品质中的真性情、悲悯心、大情怀,所以这一奖项尤其敬重那些热爱生活、珍视生命、忧国忧民、震动心灵的诗人作品。

    第一届赤子奖得主晴朗李寒的诗歌里关注生活,兼具对生活美的崇敬和对丑的批判。正如他的授奖词里所说:我用自己的方式做着抗争——不妥协,不合作。对丑恶,阴暗,虚伪,甚至对平庸和世俗,始终怀着深深的敌意。

    第二届赤子奖得主王家新老师,具有崇高的理想主义精神,他在其受奖词中写道:我要感谢这个奖,不仅因为它把那盏不灭的灯笼举到了我的面前,也因为它对我们大家都是一个提醒——它提醒我们,即使在这样一个苟且的年代,也还有着一种如茨维塔耶娃所说的“良心烛照下的艺术”,还有着一种让我们不得不去接受它的检验、拷问和要求的痛苦的力量。也许正是这种力量,使诗歌这棵山楂树即使在冬天里也一直在燃烧。

    第三届得主唐不遇的诗,既有浪漫主义的壮怀激烈,又有象征主义的言说气象,更有现代主义的形式意味。尤其难能可贵的是,唐不遇的诗里有一种超越其个人境遇的历史感,这种被强烈赋予的道德情怀和诗学视野,使他的创作显得庄严而沉重。

    这些获奖者其人其文如赤子,身上保持着人清净无欲的本性。 老子用“含德之厚,比如赤子”喻具有深厚修养的人,真诗人就应如此,返璞归真直至婴儿般纯真柔和,才能使毒虫不蛰、猛兽不据、攫鸟不搏。渐渐壮大为祥,心与气合,才能强大。

    诗人应该是有风骨和气节的,不能应合世俗,诗人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先锋、是脊梁,而诗人保持真性情、悲悯心、大情怀,才是对自我和世界的尊重,才能堪当重任,赤子奖是善意的,这种善意建立在其对诗歌的认知、态度和信仰之上,所以赤子奖需要,因为我们的国家需要热爱生活、珍视生命、忧国忧民、震动心灵的真诗人。

前一篇:自由诗人十诫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下一篇:萧萧树:我们城市的诗人

网友评论
内容:
评论者:
验证码:
  
发表于:2023/7/25 8:46:49 评论者:匿名网友 IP:106.114.159.*
测试